燥
【资料图】
邪
ZAOXIE · 概念
凡致病具有干燥、收敛等特性的外邪,称为燥邪。
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为,一是燥性干涩,易伤津液:燥邪为干涩之病邪,侵犯人体,最易损伤津液,出现各种干燥、涩滞的症状,如口鼻干燥、咽干口渴、皮肤干涩,甚则皲裂、毛发不荣、小便短少、大便干结等。故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燥胜则干。”二是燥易伤肺:肺为娇脏,喜清润而恶燥。肺主气司呼吸,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,且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,燥邪多从口鼻而入,故最易损伤肺津,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,甚或燥伤肺络,出现干咳少痰,或痰黏难咯,或痰中带血,甚则喘息胸痛等。又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津耗伤,大肠失润,传导失司,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。
对燥邪概念的反思
简言之,所谓燥邪,就是失于水分滋润,津液水分不足,表现为干燥、燥热等现象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,所以在治疗上大多都用滋阴润燥的方法,即“燥者,润之”,处方中大多使用沙参、玉竹、枸杞、天冬、麦冬、玄参、石斛等滋阴润燥之品来缓解人体的干燥,燥热。
上述有关燥邪的概念、特征、处方等,在几千年的中医传承中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认识,大家都毫无疑义,笔者学医多年,也一度对此毫无疑义。
笔者观点
但是当笔者本着“三思三悟”学中医的思想,提出了“扶阳中土论”之后,才开始对燥邪进行了重新的思考,对于燥邪,我们应该怎么处理?怎么用药?滋阴润燥对不对?逐渐地,笔者发现,历代医家对燥邪的干燥、津液不足的认识是没有错的,但是在治疗方案上却出了问题!
当我们口渴的时候喝水解渴,使我们认为水可以解决干燥干咳的阴亏问题。鼻干、口干、皮肤干燥时,我们吃一些水分较多的水果,或者滋阴的药物,就会感觉好多了,于是认为滋阴药物可以解决干燥、干咳等问题,所以才有了针对燥邪的滋阴润燥、清热滋阴等治法治则。
但是大家可能没想到的是,喝的水,要想达到润燥,解决干燥的问题,第一关就是脾胃的吸收问题,只有脾胃消化好了、吸收好了,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为身体可以用的“滋阴物质”,换句话说,只有脾胃功能好了,把所有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气血,才能达到滋阴润燥的效果!
润燥需温中
所以,不是滋阴的药物进入身体中直接投入战斗,直接就可以滋阴润燥,而是脾胃的消化吸收是第一关,因此当脾胃虚寒了,消化吸收、转化能力差了,饮食水谷不能转化为气血,就不能滋阴润燥了!再直接一点说,不是滋阴药物滋阴润燥,而是气血才能滋阴润燥!
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才知道,有燥邪之症时,不是用滋阴润燥的药物来解决,而是让气血来滋阴,抓住气血,才能真正解决燥邪致病引起的干燥问题,比如干燥综合征,只有通过四逆汤、白通汤、桂附理中汤等才能真正达到滋阴润燥的效果,因为用温中温阳的药物,才能用阳化阴,解决干燥问题。
同样,干咳少痰、大便干燥等,都不需要用滋阴润燥的药物,而是要温中温阳,助脾胃化气化血,才能达到滋阴润燥的目的。
END
声明
1、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2、本文涉及到的医学理、法、方、药,作为医学科普内容,仅供参考。